-
李泽昕 京剧票友 李泽昕
就读于纽约普瑞特艺术学院交互媒体专业。自幼受母亲影响喜爱京剧,尤其余派老生。师从上海余派艺术研究家范石人老先生、江苏省戏剧学校程双椿老师。曾获第七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一等奖,多次参加江苏省与南京市的京剧比赛并获奖...
-
李尤婉云 京剧票友 李尤婉云
20世纪60年代后期,其夫李和声为练习京胡寻觅搭档,遂鼓动婉云学习京剧。她先拜任莘寿为师,专攻梅派青衣,又得到梅门秦慧芬及梅葆玖、姜凤山、小王玉蓉的指授。1977年在新加坡首演《武家坡》,成绩极佳;1978年在香港演唱《四郎探母》;1979年在香港再演《武家坡·大登殿》,其唱工得到行内人士首肯。自内地改革开放以来,京剧团体赴港演出频繁,李氏伉俪与众多名家亦师亦友;曾与梅葆玖、马长礼、谭元寿...
-
李加成 京剧票友 李加成
为山东省滨州市审计局退休干部。自幼喜欢戏剧,从1995年开始学唱京剧,小生行当,多次进京请益小生名家于万增。嗓音条件好、唱腔韵味足、激昂动听。曾参加过2000年山东省电视台戏剧家协会举办的“票友大赛”获金奖;2003年山东省文化厅举办的“戏曲大赛”获十佳称号;2002年参加文化部批准,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主办的“全国京剧票友送戏万里行”活动,获功勋奖;第四届中国京剧票友节中参加了演出...
-
朱青
名家简介 朱青,生于1985年10月,1998年考入江苏省戏剧学校,学习京剧表演专业。在校期间从师于国家著名一级演员李砚萍老师。现从师于国家著名一级演员周丽霞老师,主攻梅派。所学剧目有《大保国》、《二进宫》、《起解*会审》、《杨门女将》、《断桥》、《坐宫》、《生死恨》、《凤还巢》、《宇宙锋》。 等近年来获奖情况: 2003年12月参加“福中杯”第四届江苏省大学生艺术节戏曲大赛荣获特等奖。...
-
朱耐根 京剧票友 朱耐根
少年时期随祖父寓居北京,酷爱皮黄,曾得谭鑫培真传。后以票友身份在上海、杭州、汉口、常州等地作过义务性演出。与另一票友王君直齐名,有“南朱北王”之称。名票陈小田在其所著《京剧音韵概论》一书中提到的谭派名人,朱耐根名列其中。苏少卿在《剧评》中盛赞朱氏的声腔“如浮云遮月”,“媲美小余,其传音区区苍劲,更是炉火纯青”。 朱耐根中年以后,以票友身份寓居上海,上海票界时称他为“耐二爷”,并尊为票界宗师...
-
朱永康 京剧票友 朱永康
自幼喜爱京剧,10岁登台,尤喜爱黄桂秋先生的唱腔。1956年正式拜黄先生为师,追随老师22年,得到黄派艺术的真传,黄桂秋把自己所有的绝活都教给了朱永康。朱永康认为:“其实一开始,旦角的戏就是给男演员写的,我不理解为什么有女老生、女花脸,戏校就不招男旦呢?我学男旦,是因为我的音色和这个行当接近,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,专业应该和票友互相支持。”同时,他还认为:“只有男旦才能唱好黄派戏,因为男旦的嗓子宽...
-
朱家溍 京剧史论研究者京剧票友 朱家溍
朱家溍是金石学家、文物收藏家、前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朱文钧之子,幼承家学,1941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,获文学士学位。后曾任重庆文化驿站管理处总干事、国民政府粮食部专员。1943年被调入故宫博物院重庆院部,参与是年在重庆中央图书馆举行的故宫文物展览的筹办布置工作。1947年任北平故宫博物院编纂。 新中国成立后,朱家溍仍在故宫工作,任副研究员,后在工艺美术学院兼课,同时兼任梅兰芳的艺术顾问...
-
徐世鑫 京剧票友 徐世鑫
2010年,从事摄影工作的徐世鑫患眼疾双目失明。他心中抑郁难解,家人便经常带他去小区花园里散心,结识了小区里喜好京剧的邻居。当他们得知徐世鑫的遭遇后,便鼓励他学拉京胡,帮忙伴奏,可是他毫无音乐基础,拉京胡是一个很大的挑战,在票友们的帮助下,他终于学会了拉京胡。 学会拉京胡的徐世鑫每天给票友们伴奏,后来,票友发现他的嗓音特殊,很适合唱麒派剧目。因失明无法看谱子,只能靠听来学习唱腔。此后...
-
彭林刚 京剧票友扬剧史论研究者 彭林刚
其父为梨园界行政人员,受环境影响幼年便喜欢京剧。早年向新艳秋问艺,一度中断学习,2004年起开始恢复学习程派,拜程派名家钟荣为师,并随程派名家陈吟秋学习,又得到义母戏剧教育家李砚萍的悉心指点。曾演出了全部《窦娥冤》以及《荒山泪·夜织》、《红拂传》、《梅妃》、《武家坡》等折子戏。参与了话剧《升官图》、《今天我是升旗手》、《左手温暖右手》、《话剧百年晚会》等以及京剧《西厢记》、《长陂坡·汉律口》...
-
张雅君 京剧票友 张雅君
张雅君女士在大学从事研究工作,业余爱好京剧,并热心推广京剧艺术,曾参加先锋票社、政大教职员票社演出。她擅唱张派青衣,也能唱梅派与荀派,并能反串须生。张雅君女士1998年拜山东省京剧院著名演员、张派青衣薛亚萍为师,进一步学习了张派声腔和神韵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