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王泉奎
名家简介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泉奎(1911-1987),北京人,回族。幼年清贫,以卖菜为生。因其嗓音清脆嘹亮,得名花脸张春芳之青睐,收为,教他花脸戏。后又继承郎德山、穆凤山、金秀山的花脸艺术,技艺大进,30年代后期即以司马懿、姬僚等角色享誉剧坛。他长期与王又宸、谭福英、马连良、孟小冬、杨宝森、李少春、李宗义等合作演出。他嗓音洪亮清脆,唱腔流畅,兼演铜锤与架子花脸,《大保国、探皇陵...
-
王永运 京剧史论研究者 王永运
长期从事戏曲研究、史论、评论工作。曾在《中国戏剧》、《中国京剧》、《梨园周刊》、《今晚报》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,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,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,著有戏曲专集《南北谈艺录》...
-
王晓籁得天居士 京剧票友 王晓籁
清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参加光复会并就任其岳父楼映斋所设浙江岗山通惠公纱厂、合义和丝厂驻沪帐房经理,开始商事活动。宣统二年(1910年)与王琳彦等创办闸北商团,开办闸北商场和闸北工程局,以后,又独资及合伙开设大来、天来、泰来和春来等缫丝厂数家,并先后担任上海商业银行、中央信托公司董事。13年(1924年)当选上海总商会会董。15年当选闸北商会会长和上海租界纳税华人会主席。同年7月...
-
王延庆 京剧票友 王延庆
自幼受其祖父王之英先生熏陶,酷爱京剧艺术。1988年由王承斌先生启蒙,后经稽古社马洪才先生介绍,于1989年拜拜票界前辈鼓师邱士淦先生为师,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邱先生去世后,于2003年拜天津鼓师刘诚珊先生为义父,继续学习京剧司鼓,并得到同门师兄冯德祥、刘法键等鼓师的指点,有了长足的进步。又于2009年拜在天津京剧院鼓师郭中昌先生门下,继续深造...
-
王家熙 京剧史论研究者 王家熙
自幼酷爱京剧,就读于天津耀华小学、耀华中学(天津十六中)期间,课余多次登台演出并开始撰写剧评。高中毕业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,1961年毕业分配至上海京剧院从事创作和评论工作,曾改编《游龟山》(李玉茹主演)、《社长的女儿》(张南云主演)等剧目。1979年调至上海艺术研究所,1986年起任该所戏曲研究室主任,并任《中国戏曲志·上海卷》编委及编辑部副主任。副研究员...
-
王婉华
名家简介 王婉华,京剧表演艺术家,湖北省艺术学校客座教授,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。1937年生人,祖籍天津。14岁入中南戏校。师从金碧艳,刘玉琴等,工旦角。后以优异成绩加入武汉京剧团。先后得到了云艳霞,高百岁,陈鹤峰,高维廉,姜鸿奎,王玉蓉,杨菊苹,李慧芳,陈伯华等老师的提携和指导。 1962年张君秋来武汉演出,王婉华因为参加配演出色,被张君秋收为,并举行隆重收徒仪式...
-
王君直 京剧票友 王君直
王君直初在北京入宦界。后归津亦理盐业。王嗜戏,广交伶人,尤喜聆谭鑫培的演唱。初与谭不识,私淑其艺。君直嗓音极佳,清亮醇厚,酷似谭氏。一日,王于某饭庄,乘酒高歌助兴,恰值谭鑫培亦宴于邻座,闻歌颇感惊异,谓同座友人:“嗓音、唱法很像我。”王闻讯即过席拜访,自此与谭订交。每逢谭演出,王必到场观摩。谭每次来津亦必与王聚首,王得谭氏亲传技艺。1914年参加北京“春阳友会”票社,后返津经营盐业...
-
沈泳 京剧票友 沈泳
1970至1982年,师从江苏省戏曲学校退休教师马金庸老先生学习京胡演奏,师从京剧专家陈涌老先生学习京剧演唱基础及现代京剧,师从原清华大学京剧团团长曾纪申教授学习戏曲理论、京胡演奏技法及旦角声腔艺术,由江苏省京剧团戴孝怡老师教授传统京剧基础表演;1982年拜著名昆曲老前辈王传渠老先生学习昆曲正旦唱腔及表演。又经由庄一拂的公子庄绪航教授和张万良老师为拜师介绍人...
-
沈家宏 京剧票友 沈家宏
沈家宏先生的祖父是一位很有名望的“辛亥”老人,乌镇南栅自清咸丰年间起沈亦昌冶坊(创办于1550年)就以铸造锅釜和龙凤烫斗闻名,冶坊主人沈和甫贡生出身,是个“儒商”,热心地方公益,于清光绪28年(1902年)创办中西学堂(即乌镇植材小学前身,沈雁冰先生在该校就读),自任校长。沈和甫先生与孙中山先生等有交友,当时不少志士都视沈和甫为知己。冶坊主沈和甫是汤国梨的干爹...
-
汪瀚 京剧票友 汪瀚
自幼酷爱京剧艺术。青年时期在南京、上海读书时,曾向陈大濩先生学戏;晚年专心研究余派、杨派老生和梅派青衣的演唱艺术,以及京剧音韵,均获较丰厚的成果。他见多识广,腹笥甚宽,会唱会演会拉琴,不少戏友向他请教,他都倾囊相授,绝不保守。在他的悉心指导下,专攻杨派老生的万朝礼、姚小娟,梅派青衣计宛平、郑渝学等比较年青的戏友,已成为票房里崭露头角的骨干...